考研排行榜

2017年考研政治参考(2017年考研政治参考及答案解析)

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2017扬州大学中国古代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牧野之战

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又称武王伐纣。周武王即位时,商忙于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武王九年曾率兵东进至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诸侯不期而会者多至800个。武王审时度势,认为时机仍未完全成熟,所以命令退兵。直到纣王杀比干、囚箕子,陷于彻底孤立时,武王才认为灭商的时机已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打败纣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2.《开皇律》

隋朝开皇年间制订的一部法律。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命令苏威、牛弘等对旧 律进行修订,制成《开皇律》五百条,共十二篇。主要内容有:①五刑。即死、流、徒、 杖、笞五刑;②十恶。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 义、内乱。由于十恶侵犯了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凡触犯者皆从严惩治,不加赦免。③八 议之科。规定八种人犯罪要给予减免。《开皇律》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 需要和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同时也适应了新王朝建立之初世望宽平、人心思稳的政治需要。它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

3.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又称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由于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中原这一期间(304-439),五胡大举侵占古华夏故地,故又被后世称作“五胡乱华”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胡、氐、羌;十六国指主要的五个北方内迁民族在中国北部及蜀地建立的政权,其中封邦命氏成为战国者有16国,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国、成汉。此外还有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冉魏、仇池、代国、北魏、西燕、高氏高句丽(中国)、卢水胡、吐谷浑、谯蜀和翟魏等,实际远不止16国。

4.《史记》

二十四史之一,西汉司马迁著。《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余万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注疏以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最为著名。

二、简答题

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意义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急剧膨胀,西周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著名的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是旧制度接近衰亡的反映。诸侯霸主们发动战争的目的:无一不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掠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富。因此,有“春秋无义战”之说。

尽管春秋时代争霸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灾难和痛苦,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

第一,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大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争霸战争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这种集权趋势的加强,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

第二,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春秋时代是一个新旧制度交替变革的过渡阶段,社会上存在着开始产生的封建制与日趋没落的奴隶制之间的斗争。大国争霸战争,程度不同地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封建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

第三,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总之,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的分野,逐渐润灭了各族的界限,形成了南方以楚国,东方以齐国,北方以晋国、燕国,西方以秦国几个融合的中心。随着民族交往联系的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各族先后走上了封建制的轨道。

2.西晋占田制的内容

(一)内容。西晋在借鉴西周井田制、汉代限田说以及曹魏、孙吴屯田制中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改革土地、田赋管理体制,颁行了占田制。占田制包括以下内容:(1) 农民的占田和课田。占田,是指农民向政府登记所占有的土地;课田,指农民向政府交课税(田租)之田,亩收谷八升。占田制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2)户调式。凡是丁男立户的,每年户纳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者,纳半数。边郡民户,纳正额三分之二,更远者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交纳“赉布”,户一匹,边远地区纳一丈。(3)士族地主的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和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

(二)意义。西晋占田制,政府并不是将土地授给农民,只是承认其占有土地的限额,将其占有合法化。它的积极作用在于解除了屯田制下军事管制的强迫劳动; 占田数高于课田数,可以鼓励人民去占田开荒;对士族地主占田在法律上给予了一定限制。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占田制中自耕农的户调和田租负担比曹魏时分别增加了二分之一到一倍;按官品占田,巩固和扩大了地主特权。

3.元代的治国之策的新变化(元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中央官制。元朝中央最主要的机构有三,即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大权。(1)元朝实行一省制,即设立中书省(又称都省)作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政务。中央设中书省,中书令是虚衔,由皇太子兼领。中书令之下,有右、左丞相,是实际的宰相。下面有平章政事,及右丞、左丞 和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省下面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另有侍郎为副,与尚书共同处理政务。(2)1263年,设立枢密院,总理全国的军事。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衔,枢密院的二员枢密副使掌握军务。后来又增设同知枢密院事等官员。(3)御史台(又称内台、中台、宪台等)掌管监察。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其下为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御史台下,有殿中司和察院。前者的主要任务是纠察百官,后者是作为朝廷的耳目,行刺举之事。

(二)地方官制。(1)元代地方的行政机构系统是行省、路、府、州、县。地方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初义,即将中书省的职权临时在某处行使的意思。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设丞相一员(例不常设),平章政事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品级皆与中书省官相同。(2)元朝在路、府、州、县都设置达鲁花赤,作为最高的监临长官,例由蒙古人充当,掌握最后裁定的权力,位于同级其他官员之上。(3)元朝初年,忽必烈即封吐蕃喇嘛教萨斯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后来又加封他为帝师。忽必烈以后,元朝皇帝也都尊奉大喇嘛为帝师。帝师既是佛教的最高首领,统领全国佛教;又是西藏地区的最高政治首领,掌管西藏军民世俗事务。除去委任帝师外,元朝又设置中央和地方机构,直接管辖西藏。在中央设宣政院(初名总制院),主管全国佛教事务及吐蕃军、民之政,以帝师领院事,设置院使十员,其中为长者常以朝廷大臣兼任,位居第二者必由帝师推荐僧人担任,以下设有同知、副使、院判等官,又在西藏设立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宣慰司)。在宣慰司下,又设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 等。自宣慰使、都元帅至万户等各级官员,多以当地僧俗首领担任,由帝师或宣政院荐举,朝廷授职。

(三)军制与站赤

(1)军制

元代的军事组织有两大系统,一是宿卫系统,宿卫系统由怯薛军和侍卫亲军组成。原来的四怯薛轮番入侍的制度保留下来;侍卫亲军隶属于枢密院。二是镇戍系统,是镇守地方的军队系统。探马赤军是由蒙古各部族选出的士兵组成,战时冲锋陷阵,战事结束,即在被征服地区进行镇戍。

(2)站赤

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的驿站。站赤,蒙古语,意为管理驿站的人。中原地区的驿站由兵部管辖,蒙古地区的驿站由通政院管辖。站赤分为陆站和水站,据《元史兵志》记载,全国共有站赤一千四百处。元代是我国古代驿站最发达的时期,驿站的普遍设置,加强了全国的政治联系,也便利了全国的交通。

(四)土地与赋税制度

(1)官田

全国的土地分为官田和私田两种。官田即政府所有的土地。北方的官田大都是金代屯田军遗留下来的土地,南方的官田则是南宋皇室及政府所遗留下来的土地。元朝建立以后,就把这种官田,一部分作为军队的屯田,一部分作为官吏的职田,一部分赏赐给王公贵族和寺院僧侣,一部分招民耕种取租。

(2)赋役制度

元代的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北方、南方的税制亦不相同。北方的赋税主要有税粮和科差。南方的赋税制度则沿用南宋的两税法,按照地亩征税,分为夏秋两次征收。元朝政府又有繁重的徭役和差役,把所属人口按从事的职业划分,称作“诸色户计”,使之各当其役。

4.清代前期(鸦片战争前)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清朝前期,我国和日本、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亚洲国家交往密切。其中,文化交流占有重要地位。

(1)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清代留寓日本的中国人,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影响。朱舜水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顺治十六年(1659年)到达长崎,从此留居日本20余年。这期间,他参加了《大日本史》的编纂工作。该书参照中国《史记》,采用纪传体。在朱舜水的影响下,通过《大日本史》的编纂,日本的水户学派逐渐形成。此外,朱舜水还通过讲学广泛传播包括服制、礼制、官制、学制、科举制等内容的中国文化。他的讲学在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著名的日本学者,比如安东守约、山鹿素行、伊藤仁斋、今井弘济等哲学家、教育家,就是在朱舜水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2)和朝鲜的文化交流

朝鲜政府定期遣使来华,使团中有不少学者到北京后,常去琉璃厂买书,并借此机会和中国文人交往。嘉庆六年(1801年),朝鲜学者柳德恭买书时结识了浙江学者陈鳣。中朝文人的交往,促进了朝鲜文学作品在中国的刊行,其汉文诗在华广为流传。

(3)和琉球的文化交流

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康熙十二年(1673年),琉球在其国内久米村泉崎桥北创建了文庙,庙中制度礼仪完全遵照中国典籍中的有关要求。康熙五十八年,琉球又在文庙南建明伦堂,称府学,以久米大夫通事一人为讲解师。嘉庆三年(1798年),琉球国王尚温在其王府北面建立国学1所、乡学3所,让当地学子系统学习中国文化。4年后,琉球那霸地方又建立了4所乡学。琉球王国的兴学举措,促进了中琉两国的文化交流。

(4)和越南的文化交流

越南史学是在中国史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张登桂等编纂的《大南实录》中,记载了许多清朝史料。中国的方志学也影响了越南,其《大南一统志》的体例完全仿照《大清一统志》。中国数学在越南早已广泛传播。清前期,算盘以及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直指算法统宗》一书又传入越南,直接推动了当地数学的发展和珠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5)和缅甸的文化交流

移居的中国人把大乘佛教思想传入缅甸,使当地兴起了信仰弥勒佛的高潮。建筑艺术的传播使缅甸出现了许多具有中国风格的建筑物。缅甸人的服饰及工艺美术品样式也受到中国影响。乾隆朝以后,两国使者往来不断,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乾隆六十年(1795年),缅甸使者孟干把《康熙字典》、《朱子全书》、《本草纲目》等书带回国内,促进了中缅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5.北周宇文氏的变法措施

宇文泰、宇文邕父子在六世纪中国诸封建统治者中,是峥嵘的佼佼者。他们不但匡扶了西魏,创建了北周王朝,而且统一了北方,为隋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宇文泰、宇文邕父子为了强化政权,采取了以下改革措强化统治。

(1)推行汉化政策,清除民族隔阂。宇文泰执政后西区北魏末年六镇人民大起义的教训,采取汉化措施。重用汉族知识分子苏绰,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制定记帐和户籍制度,以安定封建统治秩序。实行减官员、置正长等措施,以节省开支,加强对地方基层的控制。还颁布了《六条诏书》,作为考核官员和施政的准则。令汉族知识分子卢辩,依《周礼》建立六官,改革西魏的官制和朝仪,用六官代替南北朝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列的中央政权组织。推崇儒学,鼓励学习汉族文化。

(2)释放生产力,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 宇文泰提倡节俭,奖励“躬履俭素,爱民如子”,严惩贪污。还实行屯田制和均田制。均田制与北魏、北齐的均田制有差别,均田农民按照是否丰收确定服役时间,有三十天、二十天、十天不等,不另服役兵役。这些措施,在不损害地主阶级利益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3)创立府兵制,奠定强大的军事基础。西魏时期,权臣宇文泰在复古名义下,仿周官六军之制,把十二军鲜卑禁旅近五万人改为六军。六军分由六柱国率领,每军督两大将军,每大将军督两开府,共为二十四部,由宇文泰总领,形成府兵系统。宇文泰和无实权的西魏宗室都是柱国,合六军的六柱国共为八柱国,这又符合早期鲜卑的八部大人的部落兵制。为了在形式上与八部大人制相似,府兵主将和兵士都改为鲜卑旧姓。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六镇军人的反汉化情绪,也加强了军队内部的凝聚力。府兵兵士由主将率领轮番宿卫,不当番时则练习 武艺。他们不列于户籍,因而没有其他赋役。宇文泰接着又把关陇豪强的私家武装乡兵,陆续归并到府兵中,以汉族豪强为乡帅,这样,鲜卑贵族和汉族豪强就进一步结合起来了。

(4)选拔人才,聚集了北方的群英。北魏宇文氏政权由弱变强和它积极选拔人才密切相关。史称宇文泰“知人善任使,从谏如流······明达政事”。在他统治的时期,人才济济,为魏晋南北朝以来前所未有。隋朝的一些开国元勋,包括隋文帝本人在内,都是被宇文泰选拔入官的。

宇文氏父子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合人民的愿望。史学界一般都认为,隋文帝杨坚凭借武力消灭了南陈,快速的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是宇文氏父子为隋文帝杨坚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创造的有利条件,为隋朝的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评述周世宗柴荣改革

五代后期,统一趋势日益明显。后周柴荣(周世宗)继位后,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行了广泛的改革。

(一)在经济方面,首先鼓励开垦荒地,把中原无主荒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从事农业生产;第二,通过清查土地,按照实有耕地数量征收田赋,以限制豪强地主的逃税行为,减轻农民负担;第三,兴修水利,征发民力堵塞黄河决口,疏通以开封为中心的南连长江、北达黄河的运河;第四,限制佛教的发展,抑制寺院经济。显德二年,下令废除天下寺院30336所,仅保留2694所,勒令大批僧尼还俗从事生产,禁止私度僧尼,诏“悉毁天下铜像以铸钱”,改变了五代以来市面钱币短少的状况。

(二)在政治方面,注意改善吏治,赏罚比较严明,并能听取群臣的意见。周世宗屡次下诏求谏求贤。针对唐末以来法制破坏的弊端,强调不能凭个人的好恶决定刑赏,对五代相沿的律、令、格、敕进行整理,详定为《大周刑统》,颁行全国。

(三)在军事方面,严明军纪,整顿禁军。周世宗坚决斩杀在“高平之战”中临阵逃跑的大将,申明军纪。又针对禁军内老弱多的弊端,提出“凡兵务精不务多”的原则,简选骑、步诸军,精锐者升为上军,老弱者裁汰,武艺出众者选为“殿前诸班”,又创建水军。这样革除了唐后期豢养冗兵的积弊。从此,中央禁军有足够的武力控制地方藩镇,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经过上述改革,后周国力大增,改变了与后蜀、南唐鼎足而立的格局,有条件肩负起统一国家的历史重任。周世宗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的改革顺应了当时形势,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017扬州大学中国古代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牧野之战

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又称武王伐纣。周武王即位时,商忙于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武王九年曾率兵东进至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诸侯不期而会者多至800个。武王审时度势,认为时机仍未完全成熟,所以命令退兵。直到纣王杀比干、囚箕子,陷于彻底孤立时,武王才认为灭商的时机已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打败纣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2.《开皇律》

隋朝开皇年间制订的一部法律。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命令苏威、牛弘等对旧 律进行修订,制成《开皇律》五百条,共十二篇。主要内容有:①五刑。即死、流、徒、 杖、笞五刑;②十恶。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 义、内乱。由于十恶侵犯了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凡触犯者皆从严惩治,不加赦免。③八 议之科。规定八种人犯罪要给予减免。《开皇律》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 需要和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同时也适应了新王朝建立之初世望宽平、人心思稳的政治需要。它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

3.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又称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由于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中原这一期间(304-439),五胡大举侵占古华夏故地,故又被后世称作“五胡乱华”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胡、氐、羌;十六国指主要的五个北方内迁民族在中国北部及蜀地建立的政权,其中封邦命氏成为战国者有16国,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国、成汉。此外还有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冉魏、仇池、代国、北魏、西燕、高氏高句丽(中国)、卢水胡、吐谷浑、谯蜀和翟魏等,实际远不止16国。

4.《史记》

二十四史之一,西汉司马迁著。《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余万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注疏以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最为著名。

二、简答题

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意义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急剧膨胀,西周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著名的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是旧制度接近衰亡的反映。诸侯霸主们发动战争的目的:无一不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掠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富。因此,有“春秋无义战”之说。

尽管春秋时代争霸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灾难和痛苦,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

第一,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大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争霸战争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这种集权趋势的加强,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

第二,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春秋时代是一个新旧制度交替变革的过渡阶段,社会上存在着开始产生的封建制与日趋没落的奴隶制之间的斗争。大国争霸战争,程度不同地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封建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

第三,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总之,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的分野,逐渐润灭了各族的界限,形成了南方以楚国,东方以齐国,北方以晋国、燕国,西方以秦国几个融合的中心。随着民族交往联系的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各族先后走上了封建制的轨道。

2.西晋占田制的内容

(一)内容。西晋在借鉴西周井田制、汉代限田说以及曹魏、孙吴屯田制中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改革土地、田赋管理体制,颁行了占田制。占田制包括以下内容:(1) 农民的占田和课田。占田,是指农民向政府登记所占有的土地;课田,指农民向政府交课税(田租)之田,亩收谷八升。占田制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2)户调式。凡是丁男立户的,每年户纳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者,纳半数。边郡民户,纳正额三分之二,更远者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交纳“赉布”,户一匹,边远地区纳一丈。(3)士族地主的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和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

(二)意义。西晋占田制,政府并不是将土地授给农民,只是承认其占有土地的限额,将其占有合法化。它的积极作用在于解除了屯田制下军事管制的强迫劳动; 占田数高于课田数,可以鼓励人民去占田开荒;对士族地主占田在法律上给予了一定限制。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占田制中自耕农的户调和田租负担比曹魏时分别增加了二分之一到一倍;按官品占田,巩固和扩大了地主特权。

3.元代的治国之策的新变化(元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中央官制。元朝中央最主要的机构有三,即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大权。(1)元朝实行一省制,即设立中书省(又称都省)作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政务。中央设中书省,中书令是虚衔,由皇太子兼领。中书令之下,有右、左丞相,是实际的宰相。下面有平章政事,及右丞、左丞 和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省下面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另有侍郎为副,与尚书共同处理政务。(2)1263年,设立枢密院,总理全国的军事。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衔,枢密院的二员枢密副使掌握军务。后来又增设同知枢密院事等官员。(3)御史台(又称内台、中台、宪台等)掌管监察。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其下为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御史台下,有殿中司和察院。前者的主要任务是纠察百官,后者是作为朝廷的耳目,行刺举之事。

(二)地方官制。(1)元代地方的行政机构系统是行省、路、府、州、县。地方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初义,即将中书省的职权临时在某处行使的意思。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设丞相一员(例不常设),平章政事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品级皆与中书省官相同。(2)元朝在路、府、州、县都设置达鲁花赤,作为最高的监临长官,例由蒙古人充当,掌握最后裁定的权力,位于同级其他官员之上。(3)元朝初年,忽必烈即封吐蕃喇嘛教萨斯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后来又加封他为帝师。忽必烈以后,元朝皇帝也都尊奉大喇嘛为帝师。帝师既是佛教的最高首领,统领全国佛教;又是西藏地区的最高政治首领,掌管西藏军民世俗事务。除去委任帝师外,元朝又设置中央和地方机构,直接管辖西藏。在中央设宣政院(初名总制院),主管全国佛教事务及吐蕃军、民之政,以帝师领院事,设置院使十员,其中为长者常以朝廷大臣兼任,位居第二者必由帝师推荐僧人担任,以下设有同知、副使、院判等官,又在西藏设立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宣慰司)。在宣慰司下,又设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 等。自宣慰使、都元帅至万户等各级官员,多以当地僧俗首领担任,由帝师或宣政院荐举,朝廷授职。

(三)军制与站赤

(1)军制

元代的军事组织有两大系统,一是宿卫系统,宿卫系统由怯薛军和侍卫亲军组成。原来的四怯薛轮番入侍的制度保留下来;侍卫亲军隶属于枢密院。二是镇戍系统,是镇守地方的军队系统。探马赤军是由蒙古各部族选出的士兵组成,战时冲锋陷阵,战事结束,即在被征服地区进行镇戍。

(2)站赤

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的驿站。站赤,蒙古语,意为管理驿站的人。中原地区的驿站由兵部管辖,蒙古地区的驿站由通政院管辖。站赤分为陆站和水站,据《元史兵志》记载,全国共有站赤一千四百处。元代是我国古代驿站最发达的时期,驿站的普遍设置,加强了全国的政治联系,也便利了全国的交通。

(四)土地与赋税制度

(1)官田

全国的土地分为官田和私田两种。官田即政府所有的土地。北方的官田大都是金代屯田军遗留下来的土地,南方的官田则是南宋皇室及政府所遗留下来的土地。元朝建立以后,就把这种官田,一部分作为军队的屯田,一部分作为官吏的职田,一部分赏赐给王公贵族和寺院僧侣,一部分招民耕种取租。

(2)赋役制度

元代的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北方、南方的税制亦不相同。北方的赋税主要有税粮和科差。南方的赋税制度则沿用南宋的两税法,按照地亩征税,分为夏秋两次征收。元朝政府又有繁重的徭役和差役,把所属人口按从事的职业划分,称作“诸色户计”,使之各当其役。

4.清代前期(鸦片战争前)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清朝前期,我国和日本、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亚洲国家交往密切。其中,文化交流占有重要地位。

(1)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清代留寓日本的中国人,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影响。朱舜水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顺治十六年(1659年)到达长崎,从此留居日本20余年。这期间,他参加了《大日本史》的编纂工作。该书参照中国《史记》,采用纪传体。在朱舜水的影响下,通过《大日本史》的编纂,日本的水户学派逐渐形成。此外,朱舜水还通过讲学广泛传播包括服制、礼制、官制、学制、科举制等内容的中国文化。他的讲学在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著名的日本学者,比如安东守约、山鹿素行、伊藤仁斋、今井弘济等哲学家、教育家,就是在朱舜水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2)和朝鲜的文化交流

朝鲜政府定期遣使来华,使团中有不少学者到北京后,常去琉璃厂买书,并借此机会和中国文人交往。嘉庆六年(1801年),朝鲜学者柳德恭买书时结识了浙江学者陈鳣。中朝文人的交往,促进了朝鲜文学作品在中国的刊行,其汉文诗在华广为流传。

(3)和琉球的文化交流

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康熙十二年(1673年),琉球在其国内久米村泉崎桥北创建了文庙,庙中制度礼仪完全遵照中国典籍中的有关要求。康熙五十八年,琉球又在文庙南建明伦堂,称府学,以久米大夫通事一人为讲解师。嘉庆三年(1798年),琉球国王尚温在其王府北面建立国学1所、乡学3所,让当地学子系统学习中国文化。4年后,琉球那霸地方又建立了4所乡学。琉球王国的兴学举措,促进了中琉两国的文化交流。

(4)和越南的文化交流

越南史学是在中国史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张登桂等编纂的《大南实录》中,记载了许多清朝史料。中国的方志学也影响了越南,其《大南一统志》的体例完全仿照《大清一统志》。中国数学在越南早已广泛传播。清前期,算盘以及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直指算法统宗》一书又传入越南,直接推动了当地数学的发展和珠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5)和缅甸的文化交流

移居的中国人把大乘佛教思想传入缅甸,使当地兴起了信仰弥勒佛的高潮。建筑艺术的传播使缅甸出现了许多具有中国风格的建筑物。缅甸人的服饰及工艺美术品样式也受到中国影响。乾隆朝以后,两国使者往来不断,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乾隆六十年(1795年),缅甸使者孟干把《康熙字典》、《朱子全书》、《本草纲目》等书带回国内,促进了中缅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5.北周宇文氏的变法措施

宇文泰、宇文邕父子在六世纪中国诸封建统治者中,是峥嵘的佼佼者。他们不但匡扶了西魏,创建了北周王朝,而且统一了北方,为隋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宇文泰、宇文邕父子为了强化政权,采取了以下改革措强化统治。

(1)推行汉化政策,清除民族隔阂。宇文泰执政后西区北魏末年六镇人民大起义的教训,采取汉化措施。重用汉族知识分子苏绰,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制定记帐和户籍制度,以安定封建统治秩序。实行减官员、置正长等措施,以节省开支,加强对地方基层的控制。还颁布了《六条诏书》,作为考核官员和施政的准则。令汉族知识分子卢辩,依《周礼》建立六官,改革西魏的官制和朝仪,用六官代替南北朝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列的中央政权组织。推崇儒学,鼓励学习汉族文化。

(2)释放生产力,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 宇文泰提倡节俭,奖励“躬履俭素,爱民如子”,严惩贪污。还实行屯田制和均田制。均田制与北魏、北齐的均田制有差别,均田农民按照是否丰收确定服役时间,有三十天、二十天、十天不等,不另服役兵役。这些措施,在不损害地主阶级利益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3)创立府兵制,奠定强大的军事基础。西魏时期,权臣宇文泰在复古名义下,仿周官六军之制,把十二军鲜卑禁旅近五万人改为六军。六军分由六柱国率领,每军督两大将军,每大将军督两开府,共为二十四部,由宇文泰总领,形成府兵系统。宇文泰和无实权的西魏宗室都是柱国,合六军的六柱国共为八柱国,这又符合早期鲜卑的八部大人的部落兵制。为了在形式上与八部大人制相似,府兵主将和兵士都改为鲜卑旧姓。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六镇军人的反汉化情绪,也加强了军队内部的凝聚力。府兵兵士由主将率领轮番宿卫,不当番时则练习 武艺。他们不列于户籍,因而没有其他赋役。宇文泰接着又把关陇豪强的私家武装乡兵,陆续归并到府兵中,以汉族豪强为乡帅,这样,鲜卑贵族和汉族豪强就进一步结合起来了。

(4)选拔人才,聚集了北方的群英。北魏宇文氏政权由弱变强和它积极选拔人才密切相关。史称宇文泰“知人善任使,从谏如流······明达政事”。在他统治的时期,人才济济,为魏晋南北朝以来前所未有。隋朝的一些开国元勋,包括隋文帝本人在内,都是被宇文泰选拔入官的。

宇文氏父子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合人民的愿望。史学界一般都认为,隋文帝杨坚凭借武力消灭了南陈,快速的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是宇文氏父子为隋文帝杨坚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创造的有利条件,为隋朝的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评述周世宗柴荣改革

五代后期,统一趋势日益明显。后周柴荣(周世宗)继位后,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行了广泛的改革。

(一)在经济方面,首先鼓励开垦荒地,把中原无主荒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从事农业生产;第二,通过清查土地,按照实有耕地数量征收田赋,以限制豪强地主的逃税行为,减轻农民负担;第三,兴修水利,征发民力堵塞黄河决口,疏通以开封为中心的南连长江、北达黄河的运河;第四,限制佛教的发展,抑制寺院经济。显德二年,下令废除天下寺院30336所,仅保留2694所,勒令大批僧尼还俗从事生产,禁止私度僧尼,诏“悉毁天下铜像以铸钱”,改变了五代以来市面钱币短少的状况。

(二)在政治方面,注意改善吏治,赏罚比较严明,并能听取群臣的意见。周世宗屡次下诏求谏求贤。针对唐末以来法制破坏的弊端,强调不能凭个人的好恶决定刑赏,对五代相沿的律、令、格、敕进行整理,详定为《大周刑统》,颁行全国。

(三)在军事方面,严明军纪,整顿禁军。周世宗坚决斩杀在“高平之战”中临阵逃跑的大将,申明军纪。又针对禁军内老弱多的弊端,提出“凡兵务精不务多”的原则,简选骑、步诸军,精锐者升为上军,老弱者裁汰,武艺出众者选为“殿前诸班”,又创建水军。这样革除了唐后期豢养冗兵的积弊。从此,中央禁军有足够的武力控制地方藩镇,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经过上述改革,后周国力大增,改变了与后蜀、南唐鼎足而立的格局,有条件肩负起统一国家的历史重任。周世宗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的改革顺应了当时形势,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017年考研政治参考(2017年考研政治参考及答案解析)

此文由 考研排行榜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首页 > 考研资料 » 2017年考研政治参考(2017年考研政治参考及答案解析)

()
分享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