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排行榜

中国传媒大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中国传媒大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2021年)

中国传媒大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中国传媒大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2021年   综上所述,考研班哪个机构好?大家可以考虑一下高途考研。高途考研目前也有自己的APP和官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前往进行了解,也有专业的热线为大家答疑解惑。在选择机构的过程之中大家一定要谨慎,最好做到“货比三家”,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机构,毕竟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合适的机构会比高人气机构更值得选择。  线上课程的时间性更灵活,也可以让考生在自己觉得舒适安静的环境下学习,因此受到了广大在职、大专以及二战等考生人群的青睐,在之前的内容中,也大致提到了这些事情。有的考生担心网课的内容不够与时俱进,其实专业机构的线上线下的课程,都会通过近些年对初复试出题内容以及难度、题型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而重新调整不同阶段的网课内容。

考情分析系列来啦,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编会整理国内各大院校的新传博士招生情况,包括招生人数、申请考核条件、复试比例、复试办法、博导介绍等内容,同时心传考博也会持续关注2023的博士招生简章,及时为大家更新招生信息。


今天,是中国传媒大学专场哦!


#

阅 读 索 引

招生人数招生方式及选拔模式报考条件材料提交资格审核综合考核录取导师介绍


招生人数


2022年:27人

(电视学院15人,新闻学院12人)

2021年:28人

(电视学院17人,新闻学院11人)

2020年:16人

(电视学院7人,新闻学院9人)


招生方式及选拔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方式有直博、硕博连读、普通招考三种方式。在此主要介绍普通招考方式。


对于同等学力考生,或硕士阶段为专项计划的考生,或欲报考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专项计划的考生,只可选择“普通招考”方式。


从2021年开始,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选拔模式,所有招生方式(包括直博、硕博连读、普通招考)均采用“申请-考核制”模式进行选拔。选拔流程包括考生报名提交申请材料资格审核及材料评议初试复试等环节


报考条件


所有考生均须符合以下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心理健康。

3.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书面推荐意见。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基本要求外,还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报名前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人员。在国(境)外院校获得学位者,还须具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在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非学历教育形式,只有硕士学位证书,没有毕业证书)者必须在报名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

2.2021年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在国(境)外院校取得学位者,还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3.获得学士学位六年及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的同等学力人员,须在本人所报考的学科专业或相近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至少2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3)。


材料提交


考生在报名时须同时提交能够证明自身报考资格、学业水平、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申请材料。申请材料须通过报名系统提交,不可通过其他途径提交。


申请材料清单(模板详见报名系统,以下清单若与报名系统要求有出入,则以报名系统要求为准)如下:

1.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

2.学籍学位证明材料。

报名前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人员须提交硕士学位证书或者博士学位证书扫描件,在国(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位认证报告扫描件。

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提交学生证扫描件或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电子版,录取当年入学前可获得国(境)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提供近期开具的在读证明或成绩单扫描件。

同等学力考生提交学士学位证书扫描件。

3.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

4.申请信。

5.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计划书。

6.专家推荐信。

7.硕士课程成绩单。

8.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或毕业设计作品(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交开题报告或作品说明)。

9.科研成果、创作成果、科研获奖、参与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证明材料。

注:考生须指定一项能反映本人最高学术水平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著作等。

10.外国语水平证书。

11.各类荣誉证书。

12.其他能证明自身学业水平、学术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材料。

13.诚信考试承诺书。


另外,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还须提供满足报考条件所需的证明材料,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须提交《报考2021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


报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的考生须提交对口支援学校人事部门同意报考的推荐书。


资格审核


各培养单位资格审核小组依据报考条件的要求,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视为资格审核不通过,不予准考。


各材料评议小组根据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从学业水平、学术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给出材料评议成绩。材料评议成绩合格的考生可进入初试考核环节。


综合考核


(一)初试


初试拟采用“机考”方式,重点考查考生攻读博士学位所需的学科基础、综合素养和学术潜质。


文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5”)和艺术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13”)初试科目为《学术写作》和《人文社科综合》,工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8”)初试科目为《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各科目考试成绩均达到合格线的考生可进入复试环节。


《学术写作》、《人文社科综合》以及《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考试大纲详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初试时间初定为2021年3月6日,各科目具体考试时间初步安排如下:

人文社科综合:上午09:00-12:00。

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上午09:00-12:00。

学术写作:下午14:00-17:30。


如遇不可抗因素(如疫情防控需要等),我校将会对初试时间及方式等做适当调整,调整方案将提前在中传研招网

(http://yz.cuc.edu.cn)公布。


初试详细安排、初试合格线发布、考生初试成绩查询等,详见中传研招网(http://yz.cuc.edu.cn)届时相关通知。


(二)复试


复试主要以学术答辩及交流问答等形式,对考生的思想品德、学术能力、创新潜质、综合素质、外语应用能力等进行考查。


复试的时间、方式、流程、要求等,详见中传研招网(http://yz.cuc.edu.cn)届时发布的复试录取办法等相关通知。


录取


按照“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录取工作。


录取办法详见中传研招网

(http://yz.cuc.edu.cn)届时发布的复试录取办法等相关通知。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一经查实即取消录取资格:

(一)提供的材料不真实;

(二)应届硕士毕业生在录取当年入学前未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三)在国(境)外院校取得学位者,未在录取当年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或未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导师介绍


电视学院

曾祥敏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广播电视新媒体、国际传播、网络舆情传播

项目基金: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理念与形态发展创新研究

2.国家广电总局社科项目:新闻宣传融合传播策略研究

3.国家广电总局首届社科研究项目:中国电视事业发展中的制播分离问题研究

4.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横向委托项目: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视觉形象改进方案

论文:

1. 知识类短视频关键构成要素及传播逻辑研究——基于B站知识类短视频的定性比较分析(QCA)

2. 媒体深度融合的阶段性探索——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作品评析

3. “生态构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纵深进路


崔林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领域:广播电视学、媒介史论、媒体融合、互联网、视觉文化

项目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基础性研究

论文:

1. 区县融媒体的基层社会治理功能定位与服务拓展研究

2. 网络社会治理的理念更新与路径优化

3.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全媒体人才的培养理念及路径研究


顾洁

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电视学院教授,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虚拟教研室负责人,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媒体研究博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硕士,南京师范大学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互联网治理、国际传播、媒体融合、网络视频

项目基金: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我国青少年网络舆情的大数据预警体系与引导机制研究、建立建全我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研究

2.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协同治理视角下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社会责任缺失与重塑研究

论文:

1. 基于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视听新媒体政策研究

2. 平台语境下社会责任治理的理论与框架重构

3. 5G时代物的回归、视频化社会构建与电视转型


郭艳民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摄影教研室主任、照明教研室主任。2006年1月——2007年2月,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迈阿密大学(Miami University)和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Brooklyn Colleg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交流、学习。

研究领域: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视听传播、影视摄影、纪录片创作、网络与新媒体。

论文:

1.现象学视野下虚拟现实影音作品的听觉空间审美

2.论视听媒体虚拟现实作品美学特性中的三个关系

3.纪录片叙事中称谓模式演变背后的媒介之变


李智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影像叙事,视听传播,纪录片方向研究。担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秘书长、NCA-CUC中美传播学论坛执行主任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家组成员。

研究方向:影像叙事,视听传播,纪录片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当代中国纪录片研究”

2.国家民委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题材微纪录片的对外传播研究”

3.中国妇女研究会项目“女性农民工社交媒体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4.广电总局项目“我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与行业评价体系建设”、“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力建设研究”

5.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项目“全媒体视野下恐怖主义信息的传播及其应对”

6.北京市记协项目“互联网舆情监测工具调研报告”

7.亚洲传媒研究中心项目“拉美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

8.中国日报社委托项目“新闻数据核查研究”

9.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支持项目“交互式纪录片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论文:

1.中国纪录电影在院线制改革中的发展

2.后疫情时代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治理逻辑的重塑——基于健康传播、知识权力与议程共同体的国际传播视角

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战略传播


秦瑜明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全国广播电视百优理论人才,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

研究方向:融媒体影像传播与视听创作。

项目基金:

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广电总局规划项目、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2019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

论文:

1. 数字时代无障碍融合出版现状与发展路径

2. 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探索

3. 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与互联网诚信环境构建


田维钢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专家评委、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专家评委、国家新媒体短片大赛金鹏奖专家评委、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专家评委、国家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专家评委,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研究方向: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纪录片、新媒体视频传播、媒体融合

项目基金: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中宣部马工程重大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

1. 情感的力量:互联网背景下现实题材纪录片主客体关系研究

2. 短视频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自塑路径研究——以重大主题报道为例

3. 集体记忆视域下纪录片乡土情怀的呈现与重塑


徐培喜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中传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1978年2月出生于山东青岛,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士学位、芬兰坦佩雷大学副博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互联网治理、网络安全、国际传播

项目基金: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部委委托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

论文:

1. 解读联合国两份网络问题共识报告的五个视角

2. 数字时代中国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的五个挑战

3. 2020数字冷战元年: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两种路线之争


叶明睿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视听传播系主任。澳大利亚南澳大学传播学博士,国家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委宣传部突发应急专家库成员,中传-京东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研究员,《中国新闻传播研究》(CSSCI来源集刊)责任编辑,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学会理事,“教育部、中宣部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千人计划”学者,入选中国传媒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

研究方向:媒介用户研究,信息与社会发展,突发舆情应急研究,媒介内容生产

项目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构建”子课题“中国主流媒体的现实问题与理论破解”、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与新时代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子课题“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与社会公共服务模式创新”、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重大项目“建立健全我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研究”子课题“网络空间内容建设能力与传播效果提升研究”、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中国国家传播能力建设的传媒人才体系构建研究”子课题“主流媒体‘专家型’人才队伍建设路径与机制优化研究”,并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校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突发热点舆情事件传播机制与应对研究”项目负责人。

论文:

1. 分担、共享与互促:县级融媒体在农村电商发展中的媒介动员

2. 信息增收的行为阶梯——一项基于城市“相对贫困”人群信息使用的研究

3. 重生之困: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逻辑断点、行动壁垒与再路径化


张龙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业务培训主讲专家、北京市播音和新闻系列职称评审专家、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广播影视作品审查中心专家审委、北京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优秀节目评选专家评委。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入选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

研究领域:国际新闻传播、电视节目策划、播音主持艺术、政府信息发布

论文:

1. 流动现代性视域下媒体的边界演变、秩序再造与价值重塑

2. 在人物共情中触摸乡愁的温度——论城市题材纪录片的共情传播

3. 数据主权、数字基础设施与元宇宙:平台化视域下的国际传播



张绍刚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青联委员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本科、电视系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学博士。主持人,主持过《今日说法》、《非你莫属》、《吐槽大会》等多档节目。

研究方向: 电视新闻及节目创作

论文:

1. 使用与满足:抖音对用户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 颠覆与创造: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的偶像生产与粉丝文化

3. “单口喜剧”类节目的概念辨析及文化思辨


张雅欣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巴黎二大客座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电影学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兼学术与评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民营影视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影视产业促进与投资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剧网剧制作播出合作促进委员会副会长。

研究方向:电影学

论文:

1. 从“建构”到“认同”:以科学传播构建人类共识促进国家媒体形象传播

2. 从对话到狂欢:融媒体时代纪录电影的对话关系

3. “融”中创新,“合”而不同——特别节目《坐着高铁看中国》多元讲述行进中的中国梦


新闻系

艾红红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

研究领域:新闻史、传媒史、传媒与社会

项目基金:

1.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民主党派报刊史研究》(2019)

2. 主持国家民委基金项目《清真标识的社会流通及互联网传播研究》(2018)

3. 主持中央社院智库项目《台湾政治选举中的“党义”与民意呈现》(2018)

论文:

1. 从事业史到传播史——新闻史课程的转向

2. “下乡”“离场”与“返乡”——新中国农村有线广播发展“三部曲”

3.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广播观念的百年变迁


金梦玉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04—2020)教务部部长、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副校长、党委常委。

研究领域:包括新媒体与公共传播研究、融合新闻传播研究、公共表达与新闻评论研究、中共党报研究、中医传播与文明比较等。

科学研究:网络文明建设研究专题,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19

论文:

1. “短视频 + 新闻评论”的创作路径、发展瓶颈与未来探索

2. “丁香医生”抖音短视频内容生产服务性特征分析

3. 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受众研究的新进路


郎劲松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一直致力于传媒政策、新闻发言人制度、电视节目创新及IP跨界传播等领域科研实践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传媒政策与传媒管理,新闻发布制度,媒体融合与创新,IP传播与运营等。

科学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担任多家媒体资深顾问。

论文:

1. 激活与出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媒体传播

2. 电视新闻历史素材数字化问题论析

3. 网络空间中“CP粉”的参与行为及其心理动机探析


王灿发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培训中心讲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中国报业》《新闻爱好者》杂志学术顾问。

研究领域:报刊史论,新闻实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舆论思想,舆情与舆论。

科学研究:

1.主持人,研究生论文写作训练项目,中国传媒大学课题,2020年。

2.主持人,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020年。

论文:

1. 新闻摄影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2. 脱贫攻坚视域下融媒体新闻叙事的创新探索

3.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我国新闻发布会的传播效力提升策略


吴水平(吴凤)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首批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复旦大学),中组部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评审与结项鉴定专家,中央网信办咨询专家组成员。

研究领域:网络传播与治理、数据治理、新闻传播理论与业务、乡村传播、数字化与老龄社会治理等。

科学研究: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级):《党的网络治理领导力提升研究》(项目19BDJ062)。

2.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级):《网络传播新发展及其对策》(项目编号99BXW008)。

3.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级子课题负责人):《媒介体制与社会信任研究之新媒体及其体制与社会信任研究》(首席专家:谢金文,项目编号19ZDA326)。

论文:

1. 社群动机自我呈现的实证研究

2. 中国数据主权的健全完善路径研究:基于数据跨境流动的考察

3. “数据之治”推进“中国之治”


张彩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博士。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特聘专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听评专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听评专家。

研究领域:广播理论与音频业务

科学研究:主持人,媒体融合驱动下的广播理论创新研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部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7。

论文:

1. 广播百年看广播学:声音本位与听觉传播规律探索

2. 社交媒体时代,广播评论的激活与赋能

3. 重塑 蜕变 守正 创新


张丽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曾获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级访问学者项目资助,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学(2017年),并曾先后赴日本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参会、访学、授课。

研究领域:新闻实务。培养方向为应用新闻学,专注电视新闻、新媒体传播研究及对台传播等。

科学研究:主持人,融媒体下的新闻视听语言理论及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社科研究项目,2018。

论文:

1. 东京奥运短视频传播中的共同体构建逻辑

2. 互文叙事与感官重塑: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文本特征

3. 融合·仪式·文化:2021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创新分析


张晓红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重庆大学专家库成员。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学院访问学者(2013.08-2014.08)。

研究领域:报刊理论与实践,媒体融合,国际新闻报道

基金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党刊在思想建党中的功能研究

论文:

1. 中共党刊研究述评:议题、演进与不足

2. 历史、理论与实践:主流媒体“强化显政”的三重逻辑

3. 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守正与创新


传播系

曹培鑫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德国美因茨大学传播学博士(2008)。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约评论员,贵州民族大学客座教授(2015-2018)。北京市教学名师(2019)。

研究领域: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视觉传播、宣传与舆论研究等。

项目基金:主持人,党报理论的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大众话语的互动关系研究,北京社科重点项目,2019。

论文:

1. 召唤新媒介:民国电视研究的发现与重估

2. 对外宣传基层路线的经验、理论与策略研究

3. 新中国初期广播理论的建构(1949~1965年)——以人民主体地位与中国特色为线索


王锡苓

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留基委资助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专家,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新媒体与社会变迁;传播效果研究;传播研究方法;舆论研究方法等。

科学研究:

1. 主持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交媒体传播评价体系构建及公众政治认同研究,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020.

2.主持人,《新媒体研究方法》,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改慕课,2022.

论文:

1.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主流媒体传播对海外留学生国家认同之影响

2. 新冠疫情期间海外留学生的媒介信息接触与国家认同

3. 在地凝聚: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使用及其社会认同


广告学

初广志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领域:公益传播与社会营销,品牌传播,内容营销。

项目基金: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公益广告发展史;

2.公益广告的运行机制与传播效果研究。

论文:

1. 应对新冠病毒疫情的中国电视公益广告议程设置研究

2. 戴森,家电行业的苹果公司?

3. 从家电之王到人人吐槽,如何看待戴森品牌?


丁俊杰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

研究领域:广告理论,广告产业,广告业务。

项目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广告传播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论文:

1. 产教融合:广告教育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 新国潮的“面子”与“里子”

3. 美国啤酒品牌的广告与市场份额:1977-1998年


冯丙奇

2005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获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教授。

研究领域:营销活动,品牌传播,产品创新,广告创意,媒体应用与应对,危机回应,视觉传播。

论文:

1. 奥运营销广告

2. 整合营销

3. 品牌资产视角下“国潮”产品的受众认知情形研究——基于“国潮”微博帖子的解读性内容分析


符绍强

国家广告学院研究院研究员,负责广告学院对外合作和交流工作。是丁俊杰老师的博士后,曾经在央视《新闻联播》做过制片人,之前在传播研究院作外国广播电视节目的研究,现在是品牌传播方向的导师。

研究领域:广告学经典理论及创新成果研究,组织、机构及企业品牌的国际传播实践,政治传播及国家形象塑造等。

项目基金: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2019年学术理论研究重大项目“‘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20ZGLH003)

论文:

1. 健康类新媒体平台的营销模式探析——以“丁香医生”为例

2. 全球媒体VR报道对比研究及策略分析——以CGTN、BBC、CNN和《纽约时报》为例

3. 基于媒体融合的VR新闻研究


黄升民

广告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任《媒介》总编辑。作为国内新媒体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自2000年起开始关注数字传媒和新媒体领域,并设立了专注于传媒数字化发展和新媒体研究的“数字传媒研究院”。

研究领域:广告理论及广告史、新媒体产业经营等。

项目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广告四十年研究”(项目编号:18BXW106)

论文:

1. 元宇宙破题

2. 融合媒体演进的四条路径

3. 直面百年变局:广告营销的旧限度与新动能


康瑾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广告系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硕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厄巴纳分校媒体学院访问学者。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广告学概论课题组专家,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代广告学术季刊》特约编辑,国家广告研究院研究员。

研究领域:数字营销及其伦理问题,原生广告,劝服知识理论,网络民族志方法。

项目基金:北京市与中央共建人才培养项目——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建设项目。

论文:

1. 哲学之思:回归“价值”谈伦理——对广告伦理价值框架的探索

2. “主导—主体”教育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基于广告学概论SPOC课程的实证研究

3. 国家何以“品牌化”——兼论中国的国家品牌塑造


芦影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设计系教授,设计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获博士学位。2002.4~10,赴日本东京(电通DENTSU)研修电视广告的声音设计;2010.7~10,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CITE INTERNATIONALE DES ARTS),进行博物馆馆藏类型学调研及欧洲城市声景考察的实地录音计划。

研究领域:广告图像与视觉文化,博物馆策展与设计传播,设计史论与设计批评,声音体验美学研究。

项目基金:

1.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设计批评思想史研究(19192019)”(项目编号:19BG117);

2. 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际合作模式下的设计教学协同创新实践”。

论文:

1. 时尚设计纪录片的叙事性与思想性——兼谈时尚批评的话语传播

2. 智造技术驱动的设计与广告的计算创新

3. 英伦时尚传播:空间生产、演化及其影响


文春英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富布赖特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城市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

研究领域:国家形象,区域品牌,媒介史领域。

项目基金:

1.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北京形象研究”(项目编号:17ZDA29);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问题与本土化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AXW005)。

论文:

1. 国家形象评价指数的价值理念与方法论

2. 试论人文共同体建设的城市传播路径

3. 国家形象的维度及其互向异构性


张树庭

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MBA学院院长,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副秘书长、品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BBI商务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IAI国际广告研究所副所长,《IAI中国广告作品年鉴》执行主编,《国际广告》杂志社IAI研究所主编。

研究领域:品牌传播与管理,消费者行为与心理,网络舆情传播与应对,媒体经营,品牌危机管理。广播理论与音频业务。

论文:

1. 妈祖文化的创新性研究与多维度突破——评“‘一带一路’视野下妈祖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丛书

2. 品牌强国建设要有“五度”

3. 以人为本 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键


赵新利

赵新利,1982年生,山东人,早稻田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主任。 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院长。

研究领域:品牌史研究,广告史研究,品牌国际传播。

社科基金:

1.中国传媒大学国家重大攻关团队培育项目“智能融媒体时代的消费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CUC19ZD015];

2.中国传媒大学国家重大攻关团队培育项目(编号:CUC19ZD015)。

论文:

1.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日俘工作若干史实讹误考订

2. 信任理论视野下可信中国形象塑造的路径

3. 作为媒介的“流调”:生命叙事与信息治理


协同创新中心

刘东建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研究中心副主任。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0年受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赴首尔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政治传播方向博士后项目研究。

研究领域:网络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媒体融合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项目基金:

1.201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9VSZ031〉; 2.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四全’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研究”

论文:

1. 深刻理解《决议》的精神实质

2. 中华文化感召力在海外传播中面临的机遇与提升策略

3. 全媒体时代公益短视频价值引领研究——以抖音为例


隋岩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新闻学院院长,《现代传播》主编。

研究领域:互联网群体传播,符号传播理论,媒介文化。

项目基金:

1.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创新研究(CUC19ZD013);

2.2019年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GJ19013502)。

论文:

1. 论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关系偏向

2. 用时间征服空间的传播趋势对信息生产方式的影响

3. 多维时间、情节编制与群体传播的网络话语建构


王晓红

国家级特色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建设点项目负责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广播电视新闻学”核心成员,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1世纪传媒人才‘五条线’教学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创新项目“全球化背景下广播电视学国际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负责人。

研究领域:广播电视学、视听新媒体、媒体融合、智能传播、影像修辞等。

论文:

1. 在场、连接、协同:5G再造视听传播

2. 网络视频的生态融合与跨界赋能


吴炜华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导、编辑出版学系主任,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纽约大学博士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富布赖特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广播电视“百优理论人才”。主要教学课程《新媒体导论》、《电视文化学》、《媒介与社会》、“New Media Critics等。研究领域包括视听新媒体、媒体融合与传播、青年及网络文化、动漫及游戏等。

研究领域:互联网信息与社会治理,网络文化,媒介素养,二次元、动漫及游戏研究。

项目基金:

1.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向研究”(项目号:19ZDA327);

2. 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建全我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ZDA061)。

论文:

1. 新动漫 新征程 新景观——2021年中国网络动漫的业态梳理与文化图景

2.技术疆域、文化构型与话语实践:新文化图景中的短视频

3. 自我表达、集体记忆与情感链接:短视频的影像拼贴


曹三省

研究方向:媒体融合关键技术及应用,全媒体与视听监管技术,人机混合智能与扩展现实技术,融媒体平台与业务支撑系统。

项目基金:

1.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网络文化安全研究”(项目批准号:19ZD12);

2.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学科);

3.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工程交叉学科团队项目“虚拟现实新媒体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及应用推广”(项目编号:YLTS180522)。

论文:

1. 媒体深融突破性推进中的若干关键驱动力

2. 基于国密区块链的融合媒体版权保护系统设计与实现

3. 以人为本的创新与融合:新媒体时代下的科普创作与传播


沈浩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所长, 大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实验室主任,中国市场研究协会(CMRA)会长。

研究方向:媒体大数据(大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关注计算传播学、媒体融合、人工智能、数据可视化、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媒体。

项目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向研究》,项目编号:19ZDA327。

论文:

1. 智媒时代我国国际传播的媒介特性与技术路径

2. 大数据视域下的数据伦理与消费者保护

3. 虚实共融,若即若离:全面进击的虚拟数字人


夏征宇

现为北京北广准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与高级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科学研究所所长。所开设的北京北广准星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数字媒体制 作、图像处理、广告媒介咨询及相关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

研究方向:跨媒体大数据测量,数据采集与融合,分析评估,系统研发与集成,舆情信息技术。

项目基金: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学科)。

论文:

1. 日本文化艺术中的东坡元素探微及启示

2. 基于大数据的电视用户收视行为数据挖掘与分析

3. 电子游戏媒体传播效果评价指标研究


颜金尧

前同时担任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智能网络与媒体研究所负责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中国传媒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首批第一层人才(2012),中国传媒大学白杨学者(2015)。曾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 Zurich)学习和工作,获科学博士学位及担任兼职研究员、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超高清制播全IP化、智能媒体融合网络、媒体大数据、边缘计算、网络安全等。

项目基金: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971382);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B1804300)。

论文:

1. IP化超高清视频解析和监测系统设计及实现

2. 计算广告中的点击率和转化率预测研究

3. 基于可编程数据平面的南向协议研究


张鹏洲

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兼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媒体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媒体信息系统、内容管理、信息安全等方向的研究。曾参与完成佛山、湖南、河南、广州等地的数字电视(DVB)播出平台的系统集成及研发工作;参与完成河北、重庆、成都等十多个电视台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规划、集成和软件开发工作。

研究方向:互联网信息技术前沿领域,包括数字媒体内容、计算新闻、标准与技术规范等。

论文:

1. 多模态情感分析综述

2. 基于5G技术的智能车联网研究与展望

3. 基于社交媒体的电影网络传播影响力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新传考博的干货文章,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心传考博与学术。

中国传媒大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中国传媒大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2021年)

此文由 考研排行榜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首页 > 考研资料 » 中国传媒大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中国传媒大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2021年)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